

4月20日,2025“非遗焕新购物月”暨浙江省“茶和天下·共享非遗”活动在长兴开启,全国各地非遗集中展示,展现了“老手艺”的新生机,也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了非遗,愿意为非遗买单。
焕新的流量“密码”
紫笋咖啡、紫笋汉堡、紫笋啤酒,这个春天,长兴一家以紫笋茶为主题的小店受到了年轻人的热烈追捧,大家纷纷前来拍照打卡。消费者周丽芸说,手里端着的是紫笋茶,内心收获的是文艺范儿十足的情绪价值,没想到看似传统的茶饮,也能变得如此洋气。
而紫笋茶焕新的背后,是一群年轻人的大胆创新。紫笋茶作为千年贡茶,其制作技艺又是国家级非遗,他们从紫笋茶与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深度融合方面入手,开发了一系列紫笋茶的衍生产品。
“紫笋茶+美食”,收获了无数年轻人的芳心,打开了从“品紫笋”到“吃紫笋”的新空间,让年轻人重新认识了紫笋茶。而紫笋系列产品的销售额也在逐步攀升,这家小店仅仅紫笋啤酒,一年就卖出了一百多万元。
Z世代的非遗“方程式”
“老铁们看好了,撒上玫瑰花瓣,糕粉酥甜、‘骨子’松脆,这味道,绝了!”传承人池久铭的直播间里,泗安酥糖制作变成了一场化学实验秀。
大学毕业后,池久铭在父亲的影响下,做起了酥糖。他说,现在做非遗,要抓住年轻人的心,年轻人在哪里,我们就去哪里“吆喝”。
当古法技艺邂逅大数据算法,传统节令美食突破时空结界,走进更多人的购物车,不仅销售时间从过年前短短一个月,向前延长到中秋节,每年的销量也从几万包增加到了200多万包。
非遗经济“火”了
不知从何时开始,非遗成了人们印象里古老的历史烙印,成了束之高阁的文化符号,只偶尔出现在一些长者的话语间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无数非遗传承人的努力,如今,这些非遗开始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眼前,特别是让年轻消费者眼前一亮。
在大唐贡茶院,全国首个以茶经为主题的沉浸式趣味体验,让00后们身着唐装破解陆羽留下的密码,茶筅击拂的脆响与手机快门声此起彼伏。景区负责人、紫笋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林瑞炀说:“4年前我们还在担忧茶艺传承,现在要操心的是体验预约能排在什么时候。”
如今,年轻匠人们正在解构一道非遗传承的新方程式:守正×创新=永恒的新鲜感,他们正在探索实现非遗消费新模式,让非遗消费再度“火”起来。
非遗的烟火“基因”
“咚!”大岕口锣鼓乐第五代传承人吴良成挥动鼓槌的刹那,96岁老人手中的铜锣与Z世代游客的手机镜头同时闪光。这恰似长兴非遗千年文脉的当代注脚——那些曾浸润市井烟火的技艺,正以破茧之势重返生活现场。
在时光长河里,非遗始终是流动的日常美学。
煤山月饼的麦香曾飘过青石板巷,泗安酥糖的甜味渗入童年记忆,洪桥千张的褶皱里藏着母亲的手温。当林城竹刻传承人唐永明用刻刀在竹片上雕出第一件作品时,他或许未曾想到,这门老手艺,能在新世纪初就给他带来3000元的回报(相当于当年两个月的工资)。当“非遗焕新购物月”的浪潮席卷,当白发匠人的刻刀遇见00后的数位板,当祠堂里的锣鼓谱写成一曲曲电子乐,非遗不再是博物馆的静态标本,非遗再一次走进我们的生活,成为生活的一部分。
在长兴,每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续写古老技艺的代码,书写着非遗“活起来、火起来、富起来”的鲜活故事,让文化记忆在迭代中永葆鲜活——这或许就是文明传承最动人的模样。
Z世代,也被称为“网生代”,通常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,他们与网络时代无缝对接,日益成为网络空间主要的信息生产者、服务消费者、技术推动者,深刻影响了互联网发展潮流。近年来,Z世代积极拥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主动了解和传播古建、汉服、传统音乐、传统舞蹈等,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的新生力量。